今年以来,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、市政府“三农”工作部署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,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,深入实施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行动,稳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,前三季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。
从增加值看,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2.8亿元,同比增长6.3%,其中一产增加值91.2亿元,同比增长6.3%,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.6亿元,同比增长6.8%。农、林、牧、渔业增加值比重为87.9:0.8:11.2:0.1,农业占比最大,牧业次之。从增加值增速看,前三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3%,增速高于全省0.3个百分点,高于全国2.9个百分点,比2季度回落0.4个百分点,比去年同期高了0.4个百分点。
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总计554.8万亩,较上年增加10.7万亩,增长2.0%;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8.1万亩,增长0.1%,经济作物196.6万亩,增长5.7%(油料、蔬菜、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分别增长2.9%、6.7%、6.2%),粮经比由2023年的65.8:34.2调整为今年的64.6:35.4,粮食占比下降1.2个百分点,经济作物占比提高1.2个百分点,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。
全市聚力高标准农田建设、撂荒地整治、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增粮措施,抢抓时令节气,加强田间管理,推进农作物及时播种,切实提高粮油生产能力,全年粮食油料有望实现丰产丰收。全市夏粮播种面积137.3万亩,同比下降0.5%,秋粮播种面积220.9万亩,同比增长0.4%。夏粮产量37.4万吨,同比增长3.7%,预计秋粮57.3万吨,同比增长1.1%。油料种植培养面积50.0万亩,同比增长2.9%,油料产量7.4万吨,同比增长8.1%。
今年来,陇南市立足资源禀赋,着力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,围绕培育优势产业链,持续推进“药椒油核畜、菜果菌蜂茶”等产业提质增效,有效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培养面积和农产品生产规模,蔬菜、中药材、花椒、核桃、茶叶、水果等特色产品产量较快增长。
蔬菜产业扩面增量。持续扩大设施蔬菜建设规模,出台产业奖补政策,促进食用菌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推广露地蔬菜一年多茬种植模式,引导农户做好夏粮收获后的蔬菜复种,“菜篮子”供应充足。前三季度,全市蔬菜种植培养面积61.7万亩,同比增加3.9万亩,增长6.7%,蔬菜产量89.0万吨,同比增加7.2万吨,增长8.8%。其中大棚菜面积2.3万亩,同比增加0.4万亩,增长19.0%;食用菌产量1.2万吨,同比增加0.3万吨,增长28.9%。
中药材规模逐步扩大。“文县纹党”、“米仓红芪”、“康县天麻”等道地中药材品质优良,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,加之价格不断上涨,激发了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。前三季度,全市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80.9万亩,同比增加4.7万亩,增长6.2%,预计全年中药材产量24.6万吨,同比增加1.7万吨,增长7.2%,其中耕地上的中药材,共有65个品种产量23.7万吨;林地中的中药材有30个品种(不计面积只统计了产量)产量0.9万吨。
经济林果丰产增收。加强对花椒、核桃、苹果、油橄榄等经济林果进行防御灾害、病虫防治、施肥灌水、苗木繁育等管护工作,组建“护园强果”技术服务队,用新理念、新技术指导“护园强果”专项行动,以果园夏季管理关键性技术为重点,指导培训果农全面落实果园提质增效管理措施,为经济林果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前三季度,全市花椒产量3.6万吨,同比增长8.7%;核桃产量6.5万吨,同比增长12.0%;茶叶产量0.22万吨,同比增长10.7%;园林水果产量23.2万吨,同比增长10.9%。
聚焦做强生猪产业、做大牛羊产业、做优家禽产业、做精特色养殖,制定了《陇南市推进现代畜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奖补办法》《陇南市2024年度畜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作方案》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,促进养殖产业扩张总量、结构优化、提质增效,推动畜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三季度,全市猪存栏55.3万头,同比增加0.6万头,增长1.1%,猪出栏61.5万头,同比增加1.8万头,增长3.0%;牛存栏13.3万头,同比减少0.7万头,下降4.9%,牛出栏4.2万头,同比增加0.4万头,增长9.1%;羊存栏26.9万只,同比增加0.1万只,增长0.3%;
羊出栏14.6万只,同比增加1.4万只,增长10.9%;家禽存栏606.2万只,同比增加37.5万只,同比增长6.6%,家禽出栏274.4万只,同比增加10.9万只,增长4.1%;兔子存栏59.1万只,同比减少70.0万只,下降54.2%,兔子出栏206.2万只,同比净增加206.2万只。
一是粮食价格下降,但跌速放缓、价格趋稳,9月全国粮食价格指数均值为112.13点,较6月下降0.2%,其中玉米均价2.32元/公斤,同比下跌17.95%,小麦均价2.46元/公斤,同比下降15.39%,大豆均价4.97元/公斤,同比下降12.83%。二是蔬菜价格下降,油菜蔬菜2.7元/公斤,食用菌20元/公斤,油菜、西芹、青椒、大蒜等蔬菜同比下降8.3%;三是猪肉价格总体上涨,呈现先涨后跌再震荡走势,7、8月生猪出栏节奏平稳,9月全国猪肉均价27.13元/公斤,较6月上涨18.4%,同比增长21.1%。四是牛羊肉价格持续下跌,9月份牛肉集市均价68.2元/公斤,同比下跌17.5%,羊肉集市均价70.3元/公斤,同比跌10.0%。随着天气转凉,贴秋膘、假日备货增多,消费需求呈现季节性增加,后期牛羊肉价格下降带来的压力减弱,价格以稳为主。
积极发动农资经营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农户等主体足额储备农资,截止9月,全市共调运储备各类优质化肥6.1万吨,销售各类大小化肥5.4万吨,其中尿素2.7万吨、磷酸二铵1.3万吨、复合肥1.4万吨;库存0.7万吨,其中尿素0.3万吨、磷酸二铵0.2万吨,复合肥0.2万吨,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要。全市农资价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,其中玉米籽种平均价格40元/公斤,地膜13元/公斤左右,氮肥3000元/吨左右,磷肥1250元/吨左右,钾肥4400元/吨左右,与去年同期相比波动不大,农资市场供需平稳有序。
全市提升和创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51个(其中:提升26个,新建25个),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累计达到143个,创建区域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11个,特色产业机械化创新试验和示范推广应用基地18个,农机化综合水平38.97%,比去年同期提升3.42个百分点。全市农业服务业产值5.8亿元,同比增长6.7%。
1-9月,全市已开工建设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6个,包括7个大型养殖场以及13个种植业示范基地(产业园区)等,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4.0亿元,同比增长44.4%,将进一步有效拉动全市畜牧业、种植业快速发展。
全市以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为重要驱动,不断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基础,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,通过引进繁育畜禽、水产优良品种,创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、玉米杂交种生产基地等,加强种业振兴,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,引进推广粮经畜新品种400多个,推广应用作物栽培、畜禽繁育等技术75项,通过“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”活动,深入农业科技示范点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攻关和技术服务,深入推进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今年新获证绿色食品4个、有机农产品12个,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累计达到291个。
(一)资源限制日益趋紧。陇南市山地多、川坝地少,除保障种粮基本农田基数外,可用于发展规模养殖的集中连片农业用地很少,部分养殖场户扩群增量意愿强烈,但受困于土地性质问题,找不到合适的用于畜禽养殖选用地。此外,受实际经营耕地总量约束,在确保耕地“非粮化”来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,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空间受限。
(二)野生动物危害明显。由于陇南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,良好的生态环境导致以野猪、野鸡、野兔为主的野生动物迅速繁殖,特别是野猪对农作物破坏尤为严重,山区农作物尚未成熟就受到毁坏,成为农村高半山区耕地撂荒地的主要原因,影响农户种地积极性。
(三)畜禽饲养成本较高。受地形地貌和环保防疫条件等限制,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多数建在交通不便的地方,部分大型养殖场(企业)处于高半山,通场道路陡峭,大型车辆无法通行,需要二次转运,随着饲养量的不断扩大,运输成本仍会持续增加。
(四)青壮年劳动力短缺。随着二、三产业的快速发展,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,劳务输出与农村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,长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依然是以老弱妇人员为主,给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生产带来一定困难。
(五)农业大县贡献不足。全市九个县区中,除了文县外,其余县区县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向均为农业优先型,但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超过10亿元的县区只有徽县、礼县、武都区,农业大县增长乏力,后劲不足,尤其是徽县和武都区增加值增速均低于全市中等水准,对全市贡献不够,没有体现出农业发展优势。
(一)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,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改造中低产田,建设高标准农田,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,全力发展集雨节灌、滴水灌溉等水利设施,积极引导农户在川坝河谷区加大农业技术投入,提升耕种的技术上的含金量,提高土地利用率。针对野猪泛滥成灾问题,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完善工作机制,采取比较有效措施,减少其危害,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。
(二)着力构建现代畜牧养殖。积极调整养殖结构,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,引导养殖企业多元化发展养殖业,鼓励畜牧业由传统“横向平面”扩张向“纵向立体”布局转变,因地制宜发展楼房养猪、叠层养禽等立体养殖,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畜禽养殖量。积极发展养殖合作社,推广“公司+农户”等模式,逐步的提升散养户组织化程度,以大带小,整合养殖规模,快速推进畜禽全产业链发展。
(三)加大乡村人才引进力度。鼓励、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,为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“乡创客”和能工巧匠搭建施展才华、干事创业平台,推动外出的乡村人才带着城市的经验、能力和理念返回乡村,结合乡村的优势资源进行创业。加大各类人才吸纳力度,将致富带头人、返乡创业青年、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等群体作为重点乡土人才,及时纳入乡级人才库进行培养,激活乡村人才振兴“内生动力”。
(四)快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。立足山地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,开发农业多种功能,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通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、流通和服务业等融合发展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做强一产、连接二产、激活三产,实现多主体参与、多要素聚集、多业态发展、多模式推进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格局,围绕强龙头、补链条、兴业态、树品牌,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。
(五)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。特色优势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,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挥示范带头作用,大力扶持农业公司发展壮大,快速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,持续推进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,培育壮大区域公用品牌,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、追溯体系。要出台有关政策,畅通农特产品营销售卖渠道,避免“椒贱伤农”等问题,切实帮助农户既增产又增收,推动农业优势产业稳定长效发展。